二、兩種神學觀:神本觀念與人本觀念 (後現代主義與人本主義的交互影響)

(一)神本觀念的敬拜:
敬拜的主角是神,還是人?
再說得更清楚點,聖經中嚴嚴規定,該受敬拜、配得敬拜的,永永遠遠只有一位,就是全能至高的上帝。
也就是說,整本聖經所啟示的一個重要觀念,就是敬拜上帝不是為了人自己,是人應當照上帝所啟示的方式進行,為要滿足上帝、榮耀上帝,因此敬拜的主角永遠是上帝,這是不可以否認,更不可以忽略的。
既然是這樣,我們應當回到聖經,去看看聖經的教導。
上面說過,雖然舊約中許多的儀文、禮儀、儀式在新約中都已經廢止了,
但假若我們照整本聖經來看,依然還是可以得到一個重要的觀念,那就是在新約時期的教會禮拜(敬拜神)時,還是著重「秩序」、「莊嚴」、「慎重」、「神聖」、「不可隨便」。


「林前 14:33 因為 神不是叫人混亂,乃是叫人安靜。」

「林前 14:40 凡事都要規規矩矩地按著次序行。」

「路 1:75 就可以終身在他面前,坦然無懼地用聖潔、公義事奉他。」


其中,連現在教會非常流行,在聚會時「全教會」「說方言」,「以方言禱告」,根本就違反上帝在聖經裡的規定。

「所以,全教會聚在一處的時候,若都說方言,偶然有不通方言的,或是不信的人進來,豈不說你們癲狂了嗎?」(林前14:23)

「弟兄們,這卻怎麼樣呢?你們聚會的時候,各人或有詩歌,或有教訓,或有啟示,或有方言,或有翻出來的話,凡事都當造就人。」(林前14:26)

「若有說方言的,只好兩個人,至多三個人,且要輪流著說,也要一個人翻出來。」(林前14:27)


有說方言就要有翻方言,這是聖經在「聚會禮拜」時明明的規定,意思就是不要「混亂」,要有「秩序」。
當然方言不是本文的重點,本文不多加討論,但基本的觀念都是一樣的,就是在教會禮拜、聚會時,必須守住這些基本要求。
這就是「神本觀念」的敬拜模式,也就是以聖經的總原則和啟示作為教會敬拜上帝時的依據。
當然,我們承認各宗派有自己相對領域的堅持,例如先講道還是先奉獻、點水禮還是浸禮等,這些都是相對性的問題,也無關真理上的衝突,大家應該予以尊重。因此,本文強調的重點依然是絕對真理部分的「神本觀念」的敬拜模式,不討論相對領域的部分。




(二)人本觀念的敬拜:
要了解人本觀念的敬拜模式,首先要先了解什麼是人本主義。
本文僅就人本主義的特點介紹,並不深入探討與介紹人本主義的哲學思想或相關議題,以免離題太遠。


簡單來說,人本思想歷史悠久,但具體理論化的人本主義是50~6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(Maslow)所提出的理論。
他主張:人性應該保持樂觀主義態度,他認為人不是醜惡的而是中性的或者是良好的,所以最好是促進他的健康發展。
其次,他主張:需要層次的理論,認為人類基本需要的層次就是﹕
(1)生理上的需要,如食物
(2)安全感、被愛和歸屬感
(3)自尊/自信(Self-Esteem)
(4)自我實現(Self-Actualization)


Maslow表示,人的天性是良善的,但是他有這些基本需要,如果我們滿足它,結果就是健康和成功;如果我們壓制它,就會產生疾病。
上述的需要是從低級需要開始,先得到滿足後,才會進入第二級需要,一級一級的滿足才會往上再發展。


基本上,這種「以人為本」的思潮,不僅在50~60年代萌芽,甚至是目前世界上任何領域的主流思想。
但很不幸的,這樣的思想也早已滲透進入教會中,成為教會教導的主流價值與精神。


到底「人本主義」有何錯誤呢?
我們提過,凡事都必須以「聖經」為絕對真理和標準,和聖經相違背的,就是錯誤的,這是基督徒一定要有的堅持與信心。
根據張逸萍博士在『馬斯洛的「需求層次」理論』一文指出(以下引用張逸萍博士之文章)(註一):這四層基本需要和主耶穌在曠野所受的試探(馬太四1-11)很相似。


主耶穌所受的第一個試探是將石頭變成食物,相當於 Maslow 的第一層基本需要(或者也可以包括第二層)。
但是耶穌回答說﹕「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,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。」
上文也解釋過,聖經並不否認第一層和第二層的需要,如果我們信靠神,這些基本需要都不值得擔心。


主耶穌所受的第二個試探是從聖殿頂跳下去,魔鬼說天使會托著耶穌的腳,免得碰在石頭上。
我想如果耶穌真的從殿頂跳下而不受傷害,那麼,當時的猶太人一定對他另眼相看,就算不馬上承認他是神,也定會十分尊敬他,於是耶穌的第三層基本需要(被尊敬和自我尊重)就得到滿足了。
但是,耶穌卻回答說﹕「不可試探主你的神」,可見主耶穌並不覺得需要滿足這一層的「基本需要」。


至於主耶穌所受的最後一個試探:跪拜魔鬼換取萬國的榮華,正是 Maslow 的第四層「基本需要」:自我實現和顛峰經歷。
但是耶穌說﹕「當拜主你的神,單要事奉他。」
主耶穌的話有兩方面的意思:
首先,我們應該敬拜真神,不是敬拜魔鬼,不應該和牠相交,不能利用牠的能力;其次,我們事奉的是神,不是自己的人生目標,如果我們定意不擇手段獲得成功,就正中魔鬼的詭計。


因此,筆者認為從聖經來看,「人本主義」根本就和聖經真理背道而馳。
聖經強調「人皆有罪」、「一個義人都沒有」、「都沒有尋求神的」;
但是,人本主義卻認為,人的天性是「良善的」、「中性的」、「不醜陋的」、「是樂觀主義的」,並且整個理論以「滿足人性需求」為最大、最終原則,這些主張已經大大違背聖經教導了,所以從「人本主義」所衍生出的各種形式的教導,我們基督徒都必須棄絕,不得跟從。


回到「人本觀念的敬拜」這個議題上,我們可以發現,有些敬拜的形式已經從「滿足上帝」轉變成「滿足自我」的狀態,包括時下教會界最流行的「敬拜讚美」模式。
許多教會傾全力追求這方面的進步,希望敬拜團能帶出所謂更美的敬拜,
而會眾在每個主日則有非常「享受」、「滿足」的敬拜方式,讓一個星期的疲憊,透過盡情的唱歌、吶喊、歡呼、跳舞、流淚這種情感式的發洩而得到滿足,並且以為這樣的敬拜只要主領與敬拜團帶領的很順暢、歌曲很動聽、情緒很高漲,就認定是聖靈的帶領,有聖靈的恩膏與水流在其中。
其實,這是大錯特錯!
這已經陷入人本思想中,以自我滿足為導向的敬拜模式,也就是所謂的「人本觀念的敬拜」。
這樣的模式,當然和聖經所啟示的敬拜真義相違背,更不是神本觀念下的敬拜方式,因此不應該再放任自己的私慾繼續下去。




另一個值得探討的重點則在於,為何教會敬拜方式會有如此巨大的轉變?
筆者從許多社會現象、教會現象觀察到,其實我們身處的環境除了充斥人本主義之外,更有另一種社會文化思維混雜其中,就是「後現代主義」。


「後現代主義」(註二)簡單來說是由五、六0年代美國的反現代文學(或稱前衛主義)起,後現代主義於七0年代牽引入攝影、建築和後解構主義,八0年代再和女性主義、後殖民主義、文化研究產生論辯和交集,到今天它涵蓋之廣,由文學到法律到大眾文化,由地理到科學無所不包。
它的特性是:
(1)反現代主義,反對現代性的經濟模式、科技,批判現代主義的理性秩序和精英主義,但卻在各方面受其影響。
(2)質疑(歷史)寫實再現、主體自主,認為二者都是社會和文字建構出來的。
(3)反對絕對普遍的真理。
(4)去中心,打破中心權威、跨越(既有的學科、國家、文類等)疆界。
(5)質疑真理,和傳統宗教背道而馳。


由上面敘述可以看出,後現代主義基本上是把既有的規範、道德、文化、法律,乃至宗教規條等都進行「解構」。
所謂「解構」就是將之瓦解、打破、不信任、不相信既定存在的任何規範和事實。把所有絕對化的事物、精神、真理都將之相對化,這是它重要的特色之一。


簡單來說,「敬拜讚美」最早在1990年代由韓國引進台灣後,很快的成為現今教會流行趨勢。
為何會在短短十幾二十年間變成眾教會跨教派的主流敬拜模式?
筆者認為和「後現代主義」脫離不了關係。
傳統教會的詩歌、聖詩與禮拜流程等程序最被支持「敬拜讚美」人士詬病的,就是「不火熱」!
太多的儀式、太多規定、死氣沉沉、沒有朝氣、不知為何而唱、不知為誰而唱、更不知這些規範、程序、儀式有何意義。
因此為了高舉改革的大旗,便想要打破既有的規範、推翻舊有的體制與不願意走「回頭路」,這樣的思想和後現代主義的精神不謀而合。
當「敬拜讚美」這樣的形式引進台灣後,引起眾教會的牧者、年輕人為之瘋狂。原來,教會在敬拜上帝時可以用電子琴;
可以用流行音樂界的電吉他、貝斯、爵士鼓;
可以穿著輕鬆;
可以唱這種琅琅上口,旋律簡單,和流行歌曲曲風相近的音樂;
乍看之下,這實在是一種「敬拜上革命性的進步」,
教會界好像找到了新的方法,打破舊有的藩籬,找到新的方向,可以令人興奮,可以充滿鬥志,不必拘泥在古老的教條和規範中,可以破繭而出,找到與整個社會文化與普羅大眾更容易接受的型態,更加自由、更加無拘無束的敬拜上帝,這實在太好了,教會的福音詩歌終於成功打入世俗的世界,可以為基督「贏回更多人」。
而這股風潮可以說短時間內席捲全球的眾教會,不單單是台灣,連亞洲、甚至歐美各國幾乎都爭相模仿使用,再自行創作屬於自己國家民族、風土民情需求的詩歌。


「敬拜讚美」的詩歌好聽,歌詞淺顯,旋律現代化,有容易炒熱聚會氣氛,使人容易投入的效果。
會眾全心全意地跟著敬拜團的脈動敬拜,在高張力、強大擴大機、混音器,電子式音樂的的氣氛帶動下,不會再有會眾睡著,講道前的這段詩歌敬拜時間也不再是會友姍姍來遲,只為了避開無聊沉悶聖樂氣氛的理由。
一切都看似非常合理,非常好,非常屬靈,但事實上「敬拜讚美」真的是這麼美好嗎?還是「敬拜讚美」到最後,其實只是大家以敬拜為理由來滿足自己的「感官享受」的一種方式而已?這是值得深思的。




(三)小結:
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回到一個最重要的重點上,就是到底為什麼要「敬拜」?「敬拜」對象是誰?是誰設立「敬拜」的?該怎麼做?
這些問題如果沒有經過深思,就貿然追隨流行,而投入「敬拜讚美」的浪潮中,筆者相信,眾教會非常可能在這樣的浪潮中慘遭淹沒而不自知。






不配




註:
1.本系列文章多處引用與參考小小羊弟兄與思佳姊妹文章,出處繁多,均為園地已有文章,不再一一列舉
2.註一:http://www.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.net/psychologists/Maslow_Abraham.htm
3.註二:有關「後現代主義」之論述,參考及引用自
a. 後現代主義 維基百科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5%90%8E%E7%8E%B0%E4%BB%A3%E4%B8%BB%E4%B9%89
b. 後現代主義簡介 輔大英文系劉紀雯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405101701404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小羊 的頭像
    小小羊

    基督教小小羊園地

    小小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