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題:我教會裡的大部分弟兄姊妹分享時,都承認是因為牧師的講道幽默,輕鬆,所以便留下來,更有甚者,是隨著牧師走堂。一些比較嚴謹的牧師就比較不受歡迎。我想是不是分開慕道和成長的講道是比較好一點?

答:
這是一個令我心情很沈重的問題。
這個問題,是很多弟兄姊妹共有的問題。
這問題因為太常見了,所以我進行公開的回答。


這個問題,點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點--------------什麼是『禮拜』?
請注意,我不是講『一般聚會』,我講的是『禮拜』。


想過嗎?
什麼是禮拜?


禮拜的重點是什麼?
是『敬拜上帝』,還是『我個人滿足』?


當然,理想狀況下,這兩者是並存的,並非互不相容的。
但是,有罪的人間,不是每件事都能那麼美好。
有時,就是必須在兩難或困境之間,做出取捨與分辨。
這時,『優先順序』、『輕重順序』變成很重要的判斷依據。
何者優先?何者較重要?
當然是『敬拜上帝』才是比較優先、比較重要的順序,不是嗎?


禮拜還有一個很重要必須考慮的部分,就是『誰來禮拜』?(誰參加禮拜?)
當然,靈界的天使也在禮拜上帝,但我們只探討人的部分。
而特殊狀況下,好比周遭根本沒教會,一個人當然也可以禮拜,但這種特殊狀況姑且不討論。
我們探討的,是去實體教會時,哪些人可以參加禮拜?
更深入來說的話,我們認為哪些人可以被允許參加禮拜?


嬰兒可以是禮拜的一員嗎?
小孩呢?
老人呢?
識字的呢?
不識字的呢?
很會唱歌的?
五音不全的?
經理與老闆?
妓女與流浪漢?
穿西裝打領帶的高社經白領?
穿工作服手上有永遠洗不乾淨的油污的低階工人?


我還可以講更多,講到講不完。
但是,上面這些,已經足以讓我們嚴肅思考這個問題。


誰可以參加禮拜?
禮拜應該有哪些人?


我在說什麼?
我在說一個很重要很重要,重要到已經嚴重被忽略的問題點,就是:
同質性與異質性。


我們的禮拜,該是一個『同質性成員』的禮拜,還是該是『異質性成員』的禮拜?


這不是說拜偶像的也可以來教會一邊禮拜一邊拜偶像,
也不是說不用去在乎異端邪說、不用管偏差,通通都可以合一。
這些都不是我這裡要提醒的重點。
我要提醒的重點很簡單,就是:
我們要的,是同一族群,越相同越好,是這樣的禮拜嗎?
上帝喜悅這樣的禮拜嗎?


假使禮拜最重要的重點不是『個人的滿足』,而是『敬拜上帝』,
那麼,我們又怎能不認真去思考什麼樣的禮拜的人群組成,才是真正上帝喜悅的呢?


基本上,團契、小組,有時是同質性非常高的。
都屬於年輕人,或是都屬於大專,或是都屬於老年人、、、。
有時,團契的規模不小,禮拜儀式也和教會一樣,
這樣的話,團契為何不能取代教會?團契禮拜為何不能取代教會禮拜?


其實,假使禮拜喪失了異質性,那麼,我對這禮拜會很存疑。
更進一步講,講使一間教會喪失了異質性,那麼,我對這教會會很悲觀。


我們該努力追求一種異質性的禮拜。
不分年齡、不分男女、不分職業、、、,大家『集體』一起來敬拜上帝。


摩西過紅海後,那一場大禮拜,人數可能高達二百萬人。
參加禮拜的人,是異質性的,各種年齡、身份、地位都有的。
主耶穌曠野講道餵飽五千人那一次,假使加進女人和小孩,實際人數可能高達一、二萬人。
參加的,是異質性的,各種年齡、身份、地位都有的。


有位印度教徒曾講過:
你們基督教的神蹟奇事,我們印度教也幾乎都有;
但你們基督教可以讓各種族群一起禮拜,這是我們印度教所無法達成的。


『我們不拘是猶太人,是希臘人,是為奴的,是自主的,都從一位聖靈受洗,成了一個身體,飲於一位聖靈』(林前12:13)


『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。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。
並不分猶太人、希臘人,自主的、為奴的,或男或女,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』(加3:26-28)


『在此並不分希臘人、猶太人,受割禮的、未受割禮的,化外人、西古提人,為奴的、自主的,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,又住在各人之內』(西3:11)


『合一』,是很重要的基督教的信仰與實行。
這不是說我們不能在教會中有團契或小組,
但是,教會禮拜時,我們絕對不能忘記『合一』的重要。


講道,是教會禮拜時很重要的一環。
但是,即使講道不佳、詩班不好,也不表示我們對上帝的敬拜就喪失。
天主教的神父,普遍比較不會講道,但這不影響天主教徒的禮拜。
對他們而言,敬拜上帝遠比講道更重要。
透過儀式的進行,他們就實質在敬拜上帝。
我不是說天主教這樣的做法與觀念就絕對正確,請不要誤解。
但是,天主教這部分的觀念,真的很值得我們深思。


以下所講,不是絕對真理,只是我個人意見,大家參考便是。


假使禮拜的成員必須以異質性為主的話,那麼,講道的內容、講道的分場,就該盡量考慮各種成員,而不該是採取分場的方式。
我對於許多教會為應付不同族群,所以採取不同場次禮拜、不同風格禮拜、不同語言禮拜的方式,並不認同。
事實上,連傳統上小孩被排除在禮拜之外,我都不是很認同。


既然禮拜要看重合一性,講道必須考慮各種成員的程度與組成,
那麼,就不能不體諒軟弱的族群。
可是,正如我們不能都只餵奶不給乾糧;
講道也一樣,並非都只需體諒軟弱族群。
我們不可能因為有人不識字,就因此放棄在禮拜時讀經或使用文字;
或是因為禮拜時有兒童,我們講道就變成幼稚園兒語。
但是,很多方式,可以來克服這些問題。
好比不識字的人,教會開辦羅馬字拼音班、識字班;
對小孩進行教導,告知禮拜要嚴肅不能隨便走動講話。
但這些細節都不是重點,重點還是一樣-------------我們是否有願意達成一種異質性群體集體禮拜的心?


再來講一下語言的部分。
讓每種族群假使需要的話,都能用母語讀經,這觀念是正確的。
因為中世紀天主教的聖經一律用拉丁文,這時一般只會母語的信徒根本不可能讀經。
為了讓信徒人人能讀懂聖經,所以翻譯成各語言,這是很美很正確的事。
但是,這不該變成一種禮拜也必須分語言的絕對!


假使很多禮拜成員聽不懂官方語言,只聽得懂自己母語,
那麼,為了這些族群,用母語來禮拜,並非不對。
但是,當禮拜的成員不管什麼族群,都聽得懂官方語言,反而聽不懂彼此的母語時,
這時,堅持使用某種母語來禮拜,又是否正確?


不管喜歡不喜歡,在台灣,各種族群都已經多半受過教育,也能聽得懂國語。
不管你是閩南人、客家人、原住民、、、,通通都聽得懂國語。
若是如此,當各種族群一起禮拜時(好比總會開會時),我們怎能不使用最多數人聽得懂的國語來禮拜?
我們怎能堅持使用台語,而認為其他族群都該會台語不可?
我們是否真心追求那種『異質性集體敬拜上帝』的心?


我可以理解很多教會實際執行上所面對的困難。
因為這些困難,所以教會必須把不同族群分場次來進行禮拜,而且每場語言、風格、族群都不同。
但是,這會讓我們少了多少聖經對『合一』、『集體禮拜』的觀念與實行?
結果,教會很容易越來越變成超級市場、百貨公司---------各族群的人,去教會找各自喜歡的東西,教會都有提供,但群體之間並沒有什麼合一性。
我們去超級市場、百貨公司購物,會去在乎你旁邊購物的人是誰、他與我有什麼關連性嗎?
表面上教會很大,但我們真有整體感嗎?
還是像百貨公司顧客之間一樣的疏離?


因著不同族群的需要,禮拜時,我們是不是該分開講道的場次?
坦白說,我沒有絕對答案。
但是,我個人的想法與體會,大家可以參考。
(我講的,不是因為人數太多,同樣的講道與內容,必須分開多次進行那種分場。
我講的是因為年齡、語言、成員組成這類的考慮,而進行不同語言、不同講道、不同風格、、、之類的分場)


我曾經用很沈痛的心,寫過一篇文章,大家可以參考一下:
『為什麼我要和這群爛人一起禮拜?』
http://blog.roodo.com/yml/archives/16357635.html






小小羊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小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