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無名的傳道者弟兄的講章示範。

馬太福音 十一章 28-30 節
28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,可以到我這裏來,我就使你們得安息;
29 我心裏柔和謙卑,你們當負我的軛,學我的樣式,這樣,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,
30 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,我的擔子是輕省的。」


上文提到主耶穌看見不少人拒絕福音,
這些人主要是當時被公認為「聰明通達人」的法利賽人和文士。


主耶穌感謝天父既向這類人隱藏又向嬰孩顯出。


就是在這個時候,祂向群眾發出的一個邀請。
第28節是經常被引用的一節金句。
究竟主耶穌怎樣「使」去到祂那裏的人得安息呢?


當一個人勞苦地擔著一個重擔,如果他要休息,
一個明顯的方法就是將那重擔卸下來交給別人,讓別人替他背負。
壓在肩膀上的重擔一旦捨下,自然就會舒暢,這是一個很合邏輯的「因果」。
擔子挪走了,人豈會不輕鬆呢?


可是,這個解經並不正確!
主耶穌並不是要強調「將重擔卸給祂」這方面。
『天天背負我們重擔的主』是真實的,但這不是這節經文的含意。


請看下去,隨後兩節經文給我們一幅完整的圖畫去了解「得安息」的秘訣。
這兩節指出,「得安息」的關鍵在於「背負起耶穌基督的軛」!
這是第一要點!


耶穌在這裡強調的,不是叫人將重擔卸下來,反而是邀請人去背起祂的擔子。
將一個有重量的東西(即:擔子)負起來去得安息,這是一個吊詭!
這一個吊詭的「因果」,在世人眼中,是難以理解的,因為它不合人的邏輯。
人的常理是:將包袱放下,才會感覺舒服和暢快;如果背起東西,人就會覺得吃力。
這是人類天生的思維,任何擔子都會帶來不舒暢,任何約束都是不自由的。


但真理往往是這樣的吊詭。
背起擔子,卻得安息!
自卑的,卻被升高!
行先的,卻在後!
得著生命的,卻將要失喪生命!
真理精彩之處正正就是這一種張力,亦是真理「棒透!」的一個地方。


耶穌偏偏道出:人若背負起祂的擔子,人就得安息。


第28節提到『勞苦擔重擔的人』,他們明顯不是指藍領工人。
昔日和今天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都很多,但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夠見證「信耶穌,藍領變白領」。
經文指,耶穌的安息是一個在『心裏』的安息(29節)。
當然,這個「心」亦不是說人的心臟肌肉,而是指人的「內心生命」。
因此,這安息是栽種在人的生命內。


背起耶穌的擔子,心得安息!
受耶穌的規管,生命得自由!


當人願意回到他的創造主之約束下,他就得真自由。
當他願意負起耶穌基督的軛,他就得真安息。
這裡強調的是心靈的安息和自由、生命上的舒暢。
唯獨將耶穌的軛背起在心中,人的生命就得安息。


為什麼耶穌的軛能夠叫人心得安息,叫人生命得自由?
換句話說,為什麼耶穌的軛是容易的,他的擔子是輕省的呢?
留意第29節,耶穌指出這安息是和祂自己『心裏柔和謙卑』有關。
可以這樣說,人生命的這一種安息,是本於耶穌基督的柔和謙卑的一種安息。
這是第二個要點!


軛是一個規範牲畜行走的工具。
主人用軛來操控牲畜的前進,或是向左,或是向右。
若牲畜按著軛來過活,就會生活暢快。
當耶穌邀請人來負祂的軛,就是邀請人向祂的主權順服,祂鼓勵人讓祂來管理人的生命。


人的生命暢快輕省,是因為耶穌並不是一個殘暴的主人,而是一個『心裏柔和謙卑』的主人。
一個兇殘的主人,定會用軛來打壓在祂手下的一切,叫人喘不過氣來。
但耶穌是『心裏柔和謙卑』的主,當人活在祂的「主」權下,人的心靈就會舒適和自由,擔子會由重變成輕省。


生命的安息和自由、心靈的舒適和暢快似乎是抽象,似乎和現實生活脫了節?
耶穌是否曲高和寡?非也!
耶穌是「不食人間煙火」的世外高人?非也!
祂並不是「單靠張嘴去行走江湖」的那一種夫子。


祂每一個教導,祂都能夠親自實行出來。
一方面是示範如何去行真理,
另一方面是表示祂的教導是不是停留在頭腦,而是可以在日常的生活行出來的。


基督信仰與聖經真理當然也不是「講就天下無敵,做就無能為力 」。
真理另一個精彩的特性,就是它扎根在人的生命,就必定會產生在生活的果效。


「生命的舒暢」可以轉化到日常生活嗎?
答案是明確的!
答案是肯定的!


中國人的民俗性和希伯來人的民俗性有不少相似的地方,其一就是我們都頗看重「現實」。
老百姓關心糊口兩餐多於一切,隨時關心「生活」過於「生命」。


馬太在隨後第十二章1-14節記載兩件事情,將主耶穌所提供這個軛而得的「安息」具體地,切實地在生活中表達出來。


第十二章
1-8 那時,耶穌在安息日從麥地經過。他的門徒餓了,就掐起麥穗來吃。法利賽人看見,就對耶穌說:「看哪,你的門徒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了!」耶穌對他們說:「經上記著大衛和跟從他的人飢餓之時所做的事,你們沒有念過嗎?他怎麼進了 神的殿,吃了陳設餅,這餅不是他和跟從他的人可以吃得,惟獨祭司才可以吃。再者,律法上所記的,當安息日,祭司在殿裡犯了安息日還是沒有罪,你們沒有念過嗎?但我告訴你們,在這裡有一人比殿更大。『我喜愛憐恤,不喜愛祭祀。』你們若明白這話的意思,就不將無罪的當作有罪的了。因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。」


9-14 耶穌離開那地方,進了一個會堂。那裡有一個人枯乾了一隻手。有人問耶穌說:「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?」意思是要控告他。耶穌說:「你們中間誰有一隻羊,當安息日掉在坑裡,不把牠抓住,拉上來呢?人比羊何等貴重呢!所以,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可以的。」於是對那人說:「伸出手來!」他把手一伸,手就復了原,和那隻手一樣。法利賽人出去,商議怎樣可以除滅耶穌。


第1到8節是一個與「食」有關的實例,9到14節是一個與「健康」有關的實例,這兩個都是十分切身的。


如果要講「實際」,有什麼比「民以食為天」更現實呢?
有什麼比「有飯吃」或「沒有飯吃」這件事情更貼身呢?
又有什麼比「生病」更具體呢?


這兩事件的重點不是「安息日可以作什麼或不作什麼?」而是「誰是安息日的主?」
更準確的是,「這個安息日的主人,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主人?」。
說白話點,馬太就是要藉「安息日」這平台去示範耶穌的『心裏柔和謙卑』和祂的輕省之軛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驗。


〈實例一〉
法利賽人和文士將安息日的原意扭歪了,因為他們是硬著頸項的人,
自以為聰明通達,自以為能夠明白天父的旨意,
他們卻『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,擱在人的肩上,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。』(23:4)
這段經文的焦點不是他們的假冒為善,這是第二十三章的關注。
這裡凸出的,是一個不硬著頸項,心中不高傲的耶穌,亦即是一個心裏柔和謙卑的耶穌。
這裡要凸出的,是耶穌的「輕省擔子」。


主耶穌指出,定立安息日的神是一位愛憐恤的神,祂並不愛用規條去壓制人。
父是怎麼樣,子也是怎麼樣。
神『喜愛憐恤』(第7節),人子彌賽亞就『心裏柔和謙卑』。


人在法利賽式之下的安息日內,勞苦沒有安息,肩上背著「難擔的重擔」,饑餓的人仍然饑餓。
當門徒吃了,竟被定罪。
但『心裏柔和謙卑』的耶穌是安息日的主。
在祂的主權下的安息日生活,門徒填飽肚子也不被定罪。


在這一個事例中,從主耶穌來的這個「生命的舒暢」就在「食」這範疇表現出來。


〈實例二〉
除了「食」,「病」可以算得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「必然」。
這位枯乾了一隻手的人,就是一個勞苦擔重擔的人,他的叫苦連天是不言而喻。
如上的一件事例,這段經文的焦點不是他,而是耶穌。
主耶穌的『心裏柔和謙卑』再次被挑戰,亦再次在日常生活中具體表達出來。


注意!唯有一位愛憐恤的主,才會說出11和12節這句話。
只有一位『心裏柔和謙卑』的主,才可以說這種說話!


在這一個事例中,基於順服耶穌主權所帶來的生命舒暢並不是「高談闊論」的空言,而是具體在生活中結出實際果效。
在這處,那人得了身體的醫治!




【總結】
對比法利賽人的硬著頸項,主耶穌是何等的『心裏柔和』!
對比法利賽人的自以為聰明通達,主耶穌是何等的『謙卑』!
在法利賽人的安息日這個軛之下,肚只有挨餓,手繼續枯乾;在主耶穌這個容易輕省的軛之下,人可以吃飽、得醫治!
這就是殘酷的主人與『心裏柔和謙卑』的主人之分別!


在今天二十一世紀,你或不會饑著肚子行過一塊麥田,你或不會有一隻枯乾了的手,但無論你的處境是如何的獨特,耶穌仍然是心裏柔和謙卑,祂的軛仍是輕省的。


馬太記載完耶穌所講的道和兩個實例之後,下文就是15-21節這一個段落。
由這段經文的發展上下處境來看,馬太引用以賽亞的話來一個總結,這亦可以是今天證道的總結:
『 ...他不爭競,不喧嚷,街上也沒有人聽見他的聲音。壓傷的蘆葦,他不折斷;將殘的燈火,他不吹滅...』。


弟兄姊姊,看啊!這正是「默默工作、有憐恤、有愛心、有醫治、有謙和」的一幅圖畫。
這就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!






無名的傳道者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小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