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徒說:在外在物質世界的變動下,佛陀教導有一個絕恆常不變的自性,
那就是每個人與佛無二佛性。
本性是無始無終的,一切的現象都是以此為背景,
是故心外求道名為外道。
本性像似掉入糞坑的水晶,髒污雖覆蓋表面,但水晶本質不受染污。
答:
這是佛教與基督教相異的地方之一。
佛教相信:
有一個絕恆常不變的自性,那就是每個人與佛無二佛性。
本性像似掉入糞坑的水晶,髒污雖覆蓋表面,但水晶本質『不受』染污。
基督教說法是:
人已經沒有純淨無誤、未被污染的地方。
本性像似掉入糞坑的水,髒污雖覆蓋表面,但水晶本質『已受』染污。
二者基本論述不同,所以接下來的各種龐大的邏輯體系也不相同。
基督教不斷強調『罪』的可怕,以及『外力救贖』的必要。
基督教認為:
人由於是照上帝的形象造的,所以雖然被罪污染,但依然有殘破的形象在。
所以,雖然人已經沒有絕對純淨無誤的道德、沒有絕對純淨無誤的良知、
沒有絕對純淨無誤的理性、、、,
但是,人依然有模模糊糊的道德、良知、理性、、、存在。
只是,依照這些模糊的東西,
我們無法找到它們真實的全貌,只能做出一些模糊的推論而已。
所以基督教放棄『人能找到絕對純淨無誤的真理』那種觀念,
而是主張『是那絕對純淨無誤的真理(上帝)主動告訴人類,甚麼是真理』,
這樣我們才能找到那絕對純淨無誤的真理。
由『絕對的無誤者』(上帝),所主動告知的,才是絕對無誤的真理。
由於人是相對的,不是絕對者,
所以,不管多少人也一樣----------
由『相對的有誤者』(人),所推想出來的,都不能宣稱是絕對無誤的真理。
基督教這樣的觀念,是在那種『罪已經污染人的每個層面』的邏輯下,
所做的合理的論述。
佛教由於假定『人具有未受污染的本質』,
所以必須不斷自我追尋(透過各種方式、修練),以尋找到那純淨無誤的本質,
也是一種在『人有未受罪污染的部分』的邏輯下,很合理的論述。
另一個佛教與基督教之間,很大的差異點是在『絕對者』的部分。
佛教認為:
人的心中有絕對的真理存在,這真理和佛的真理是一樣的,
這真理是不變動的。
在這種基本觀念下,只要方法正確,努力又夠,
『人人都可以成佛』是屬於合邏輯的論述。
基督教則認為:
人的心中已經沒有絕對真理存在。人已經成為相對性的。
只有上帝才是絕對真理,才具有絕對性。
在這種觀念下,『人與神之間』,是本質上的不同,『永遠無法變相同』。
人的生命是短暫的(不考慮靈魂的話),上帝的生命是永恆的;
人是會犯錯的,上帝是不犯錯的;
人只有模糊的真理存在,上帝才有絕對無誤的真理存在。
人是照上帝的形象造的,但是,只是『形象』而已。
人是像上帝沒錯,但是,『像就不是是,是就不必像』。
我很像馬英九,但我永遠也無法成為馬英九。
人像神,但並不是神,所以永遠都無法成為神。
因此,基督教不去追求成為上帝,正是因為體認到我們只是人而已。
基督教追求的是:
『回歸』上帝的秩序與規範。
基督教認為,『信耶穌』是回歸上帝秩序的第一步。
先建立好『人與神』之間的秩序,
之後,才有辦法建立『人與人』之間的秩序。
信耶穌,除了罪得赦免之外,還有一個重要部分--------
『聖靈重生』。
意思就是說,上帝開始給我一個新的生命,
我開始與絕對真理接上線,我開始具有接收與實行絕對真理的能力。
在『聖靈重生』之前,我不知道甚麼是真正的善。
雖然我依然有那種想行善的願望,可是在我要行善時,
心中就有另一股墮落的力量把我向上的心往下拉。
在『聖靈重生』之後,我知道甚麼是真正的善,
我也有想行善的願望,這時也有行善的力量。
當然,這不是說我信耶穌之後就不再犯任何罪,絕對不是!
而是我開始有能力脫離『罪』那種墮落的強大地心引力。
之前,我就像是在『地上』滾動的球,我有前後左右滾動的『自由』,
但是,除非外力協助,我是『無法』『靠自己』滾到『上面』的桌子上去的。
也像是,我是『向上拋』的球,我可以拋很高、左拋右拋,
但是,由於地心引力太大,
所以,除非有外力協助,否則我是『無法』『脫離地心引力』『拋進太空』的。
(小小羊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