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做什麼事的分工能夠讓整個過程更有效率,筋疲力竭的人們也才能有餘力來照顧到更細微的需要。 孩子生病時,父母都心焦﹔父母住院時,全家都擔憂﹔教會裏有弟兄姊妹要開刀時,常常是多人動員探訪禱告的時間﹔自己感冒時,頭昏昏的坐在診所等看診﹔這些狀況我們都不陌生。雖然生病與我們的生活距離如此接近,但大部分人都傾向把生病的印象從記憶中切割出來,隱藏在思想的一角,因為我們多不希望這類灰暗的記憶影響我們平日的心情與生活。


  為什麼說是灰暗的記憶?因為我們總希望自己和所愛的人永遠都是健康的,快樂的,我們總是鼓勵自己與別人要往積極面、光明面來看人生。然而生、老、病、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,幾乎每個人都在醫院出生,就算自己沒生過病,也有陪伴生病親友的經驗,其實病人與照顧的人是一樣辛苦的。而有一天我們的長輩年紀老邁,或是自己健康開始走下坡時,我們又要到醫院報到了。在濳意識中,大部分人都不願去想這些事,然而這正是墮落後的世界中,在每個人的一生裏非常真實的一面。大部分人,都在已經不得不面對時,才勉強開始了解病的知識,而也才開始與醫療人員接觸。


  然而所有的溝通都需要學習,正如夫妻溝通與親子溝通需要學習一樣,病人與家屬和醫療團隊之間的溝通也需要學習。病人對醫師、護士、院牧與醫院有什麼期待,而醫療團隊對病人、家屬、探訪的牧師及親友有什麼期待,還有病人本身對探訪的教會牧長與弟兄姊妹有什麼期待,都不一樣,也都需要時間來了解的。往往一個病危通知發出來,就像在家屬當中爆了一顆炸彈,許多的焦慮與眼淚隨之而來,更多的溝通、抒發、與陪伴的需要也紛至沓來,這時誰做什麼事的分工能夠讓整個過程更有效率,筋疲力竭的人們也才能有餘力來照顧到更細微的需要。


  自己或所愛的人重病時,所有的人都會思想人生意義的大問題,是他們平常沒空去想的。為什麼生病?為什麼是我?為什麼我的身體已不再受我控制?我將來要去哪裏?有許多的問題,不是醫療的科學能夠回答的,而需要神學,需要陪伴,需要寬恕與和好,需要非常多的愛,所以整個醫療照護的團隊,其實除了醫院的第一線醫護人員之外,還擴展到牧者與教會的禱告探訪服事團隊、醫院的行政效率與財務哲學、醫院與院牧的醫療文化、與整個醫療大環境的影響,所以越來越多人把全人、全家、全程放入醫療的理念中。

  疾病是大家都應該去面對去了解的,而理想醫病的合作模式更是需要所有的人一同努力,靠上帝的恩典,才可能達成的境界。



張立明醫師

 

﹡﹡﹡﹡﹡﹡﹡回應本文前請先按此 ﹡﹡﹡﹡﹡﹡﹡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小羊 的頭像
    小小羊

    基督教小小羊園地

    小小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